【影像价值观察】如何做好立意深远的优秀光影展?——以时代美术馆《无穹》航天沉浸艺术展为例
 

【投影之窗原创文章】 光影秀、数字艺术展的火热在当下有目共睹,在影像技术发展与国内外众多优质IP的融合推动下,不乏有标杆性的光影项目亮相。一场“优质”的光影展览,其评价标准多种多样,场面宏大、互动娱乐、艺术美感……然而在此之上,若要做到展览本身的立意深远,使展览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科普教育或文化传播作用,则是更加难能可贵。前几日,笔者造访的位于北京朝阳时代美术馆的《无穹》中国航天沉浸艺术展令人震撼,也想借此文分享一下个人对于“立意深远”光影展的看法。

首先,一场优秀的光影展势必要对观众有价值,从展览建设的底层逻辑而言,所要展览的IP内容须得有内涵、有故事,这样的展览才不会是一味的“科技炫技”。《无穹》以航天科技为背景,并且特别以“中国航天”为选题,贴近“高端话题”之余还增加了观众对展览的民族归属感,从展览主题上就明确了此展的立意将颇为深刻。

其次,在场景营造中的细节之处往往是观众深入展览核心的关键引导。上图为艺术馆内电梯实景,“武装到牙齿”的沉浸感持续将展览的意象传输给观众,不间断的观展确保观众的注意力不涣散。

第三,“非光影展项”的布置与内容深度为“深远立意”打下基础。展览一开端便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于宇宙的探索”入手,不仅点扣了中国航天的主题,更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此外,头顶上方简单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条带星河”设计可圈可点,让观众在本是枯燥文字展区产生“星空之下遥望五千年历史对宇宙探索”的既视感。

 

在随后的展览流程中,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航天卫星的命名渊源、无人太空探测车的还原模型等一系列高层次的静态展示目不暇接。由此便可看出,以光影为核心的“光影展”,其内部的非光影元素同样要提升档次,提炼IP内容中的核心展示部分与光影展项形成互补,一方面填补正常展览信息流的完整性;一方面缓解观众对光影展项的审美疲劳,为每个“下一场光影”做好铺垫。

第四,在确保影像内容观感优秀、内容创新的同时,不可忽视多样化展览形式的重要性。上图为展览中的一处互动展项,模拟卫星火箭发射场景,触控屏中观众可任意选择我国成功发射的数枚卫星火箭之一,点击发射后还特别设置了激动且庄严的倒数读秒环节,随后面前的数块LED屏幕便会显示不同角度的火箭升空画面。值得一提的是此展项所有的视频内容均为实际卫星火箭发射视频经高清化处理的画面,生在华夏,重温伟大时刻,心情难抑波澜。

漆黑的小空间开辟出三扇圆形舷窗以模拟飞船内舱,外部空间以投影打造震撼的弧形巨幕,展现“从太空看地球”的壮观景象。

新颖的光影展现形式极易成为观众的“热门打卡地”,因此该展项的质量更需过硬。通过爱普生高端投影机呈现的影像以其出色的色彩显示能力和清晰度赢得观众青睐。

开阔的场景为投影的“巨幕显示”提供了极佳的展示空间,5面投影的沉浸空间形式虽常见,但巨幕的震撼与内容的优质程度往往高下立判。《无穹》展显然毫不吝啬预留给投影的展示平台,在内容设计上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航天科技的历史发展变革、宇宙天体的观测等融合在一起。

近20分钟的视频影像要让观众有归属感并且做到有意义,使其有感触绝非易事。《无穹》影像内容的优质体现在与展览整体的融会贯通与和观众的内心共鸣,在这里观众会看到此前见过的数枚探测卫星、数位伟人科学家,这些极具“实感”的内容更容易让观众明晰内容主题,让观众“看懂”才能留住观众,避免走马灯式的观展情况。

影像忠于历史也天马行空,当“玉兔捣药、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传说故事一一展现于观众眼前,属于中华民族共有的对“天空、历史”的认同感涌上心头,这也是影像对于“航天艺术展”本身的一次艺术升华,在经历了“五千年历史、国之壮举”等现实立意后,影像体现的艺术价值实现了《无穹》对“立意深远”这个词的补完。

以上便是笔者在参观过《无穹》展后的一些想法观点,在数字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影像行业无疑寻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发力点,然而光影展“鱼龙混杂”的乱象却又成为影像饱受非议的痛点。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影像仅是作为一个能够承担,或是创造优秀展项的工具而存在于艺术展中,真正想要做到光影展的优质与“立意深远”,更重要的是非影像端的提升与优化,这其中也必然少不了行业间的跨界沟通、融合。见之当下新媒体艺术学院派对跨界融合的重视程度与改革措施,未来的光影艺术无限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