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光影交织历史光晕--时空里的中轴线--由时而始 因史盛名 承载千年 犹未竟终
  

【投影之窗-2021精彩影像案例写真-原创】 北京,历经8朝的古都不仅在岁月的流逝中见证了文明的兴衰,更留下了值得被铭记的历史印迹。时至今日,一条深植于北京人心中的“城市中轴线”依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也正是这一条由鼓楼延伸而出,贯穿南北的城市印记,让北京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固守在“皇城根儿”下面儿。

然而,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本就快节奏的生活又添了一份时髦的科技感,这老北京的记忆虽未曾忘却,却也渐渐归于平淡。但我们怎可如此?有幸的是,在科技遍布世界的当下,总不乏有心之人。一场影像科技与“北京中轴线”文化交汇的盛宴正上演在首钢创意园“国际创忆馆”。

步入馆内,伴随一首赵雷的《鼓楼》细观大小屏幕内历史中的“中轴线们”,感受岁月变迁下这道历史印迹历经的——更迭的文化、不变的情怀。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源于中轴线,而它也不仅划定了北京恢弘大气的城市格局,更彰显了“皇城根儿”下北京人的那股“局气”。

深入展厅之中,我立时便倾心于这如梦似幻的场景。乍看之下,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光影秀,但细一看,这变幻的光影中无不承载着文化的韵味。

16台投影机的光线为这个并不宽广的黑暗空间染上迷幻的色彩,更展现了富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画面。壁上星空中的日晷、廊中显现的天干地支,再到星宿肃立,计时碑漏等画面尽收眼底,还未听讲述便已沉醉于由这“城市中轴线”绵延而出的时间长河中。

视线移转,场中巨幅的弧面透明屏上“讲述”起了中轴线的“经年往事”……中国人夜观天象,将星空分列为“三垣二十八星宿”,紫薇星宿位列中央,是为地垣,“中”之概念由此而生。而斗转星移的变化,最早孕育出了时间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的光、重力、水亦被用来记录和表达时间,日晷、碑漏应运而生。

随着元大都的建立,第一座用于号令全城的报时钟鼓楼屹立在了城市的中心,“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在此交融。随着时间的演变,明清北京城市规模不断向北延伸,由鼓楼始,形成了绵长7.8公里的中轴线。

贯穿南北的轴线延展出完整的城市体系以及脉络,北京壮美的秩序因此而生,绵延至今。

影像科技作为被赋予时代科技感的载体,它的融入不仅让我们第一时间融入色彩的沉浸体验,全身心地感受文化的沁润,更让我们突破时空桎梏,在咫尺之内便可领略绵延数公里乃至体会上下千年的中轴线的“前世今生”。这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美之盛宴,更是以新时代的科技力量对应被万众所铭记的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

移步二楼,在众多以“中轴线”为IP衍生出的文化周边产品琳琅满目,不得不说,在下层观之那及恢弘气势与科技美感的视觉盛宴之后,我心中油然而生对“中轴线”这一词汇意义的喜爱,旋即看到这些文化IP产品,内心购买的冲动不免强烈。细想之下,这不也正是影像科技对文化IP的强势再创造能力所在么。

除去光影秀场,影像科技与“中轴线文化”的联系仍紧密不减。戴上VR设备,将随着语音讲述进行为期7分钟的“鼓楼眺望”。置身于鼓楼之内,历史长河中对“时间”的概念汇聚其中。日晷、碑漏的由来、典故近在耳畔。而立于鼓楼观景台之上,延伸的中轴线全貌一览无遗。面对景山万春亭,东观天坛、南锣鼓巷,西观什刹海、烟袋斜街,历史名城;文化风貌,尽收眼底。

此一行本为体会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交汇而去,然至此后,不仅得偿所愿,更心有所获。

观毕不禁感叹:平时观影像表达之物稀松平常,不觉震撼,但当其与内心深藏的文化感触相结合时竟能爆发出如此强的魄力,不仅将自身对与内容展示的实力尽显,更加剧了文化元素愈加生动的表现,这不仅只是创造了平时常挂在嘴边的沉浸感,更创造出了强大共鸣感。

此情此景,致使我亦“随波逐流”,于馆内留书:“现代光影与历史文化之交汇,美不胜收,大爱北京!”